最近购买了两套唱片,都是宫崎骏动画里的音乐合集。
一套是闲鱼上收的,一百多的货色,盗版。
一套是不远千里从日本代购,七百多的售价。
加上运费,关税也差不多近千。
令人无奈的是,多花很多钱,买到的依然是盗版。
当我把两套一模一样的唱片放到一起,
我有理由相信,日本的这个卖家,一定是中国人。
既然买了,亏也吃了,但至少音乐是好的。
又恰逢新书到,那就当作背景音乐听听也是不错的。
我随手找了一张碟片,是《霍尔的移动城堡》。
这张原声碟其实听了无数遍,一直非常喜欢。
再给自己沏壶白茶,撕开书的封面开始阅读。
让我始料未及的,是文章的质量。
而且很妙的是,编者老五特意将两篇关联文章,
一前一后地编排在一起,一科普一解惑,过瘾。
第一篇是卢昌海老师关于人工智能的论述。
他以阿尔法狗战胜人类的围棋高手为例,
深入浅出,道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于人类的意义。
1997年,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,
对战IBM公司的深蓝超级电脑,
结果深蓝以二胜三和一负的总比分胜出。
这是人工智能首次在竞技领域击败人类。
作者提出,这个事实的发生,
也意味着人类在“有完全信息”游戏中全军覆没。
“有完全信息”如果进一步解读,
就是指不带概率,也不带隐藏信息的组合。
在我看来,这其实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。
它依赖于当时计算机的算力。
要么双方都有必和策略,
要么其中一方有必胜的策略。
只不过,这样的宿命在当时仅存于国际象棋。
相对而言,围棋还是个例外。
围棋,英文里是go,中文里似“狗”。
这个读音源自日语里棋的发音。
这里我特意查了一下围棋的起源。
尧舜以棋教子,这里说的就是围棋。
但为什么英文却是日语的发音?
1877年,驻华英国外交官员瞿理斯,
在其文章《围棋,中国的战争游戏》里,
用的就是“wei-chi”的汉语发音。
但并未引起国际上的重视。
后来,大概是南北朝时期,
围棋经朝鲜传入日本,
当时还遵循古汉字写法“碁”。
但从那时候开始,围棋在日本,
走上了一条和中国不同的道路。
在中国,围棋只是一种高雅的娱乐。
在日本,无论政府还是民间,都极力推崇。
而真正把围棋带到西方世界的,
是德国人科协尔特,在他看来,
游戏要推广,最好的方式就是著书立规则。
《围棋的理论与实践》就这样诞生了。
令人遗憾的是,科协尔特在日本生活很长时间,
他也是在日本了解和学习围棋,
因此,在书中对围棋的称呼,就用了日语发音。
这也是为什么围棋国际上称呼是go的由来。
回到人工智能的话题。
在卢昌海老师看来,围棋比国际象棋更复杂。
一般情况,我们描述一款棋弈,
取决于两个最基本的特征:
一是平均每步棋有多少种可能的下法;
二是平均每盘棋会下多少步。
一个是广度,一个是深度。
这样的排列组合,是当时深蓝计算机难以企及的。
但这一局面,在2015年被一只“狗”改变了。
阿尔法狗的出现,
让围棋的人工智能击败了人类的职业选手。
在李世石、柯洁等大师先后败北后,
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一骑绝尘,再无敌手。
而这一切,只用了两年的时间。
想起来之前追剧《后翼弃兵》里的画面,
女主自学成才,成为高手。
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开始学会了观察,
并在观察中试错,构建自我认知规则。
我一向对太空科技题材感兴趣,
无论是三体还是外星生命的探索。
但晚上对这只“狗”的认识,
让我对未来的人工智能充满了期待和思考。
按照卢昌海老师的论述,
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人类的设定,
甚至按照某种适当的定义逐渐变成,
某种新的生命,有这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。
回想这些年,国家在太空领域的发力。
以火星为例,目前还不太适合人类生存,
但却不妨碍阿尔法狗之类的人工智能。
它们的存在,让太空探索,变得让人期待了。
让人过瘾的是,紧接着下一篇文章,
是来自一个围棋迷火耳面对人工智能,
战胜人类的心路历程分享。
他提出,人工智能之所以取胜人类棋手,
主要是围棋规则明确,加上计算机算力提升。
这点我是赞成的。
对于计算机,我还算有基础的认识。
我深知计算机界的摩尔定律:
芯片性能平均每隔18个月就会翻倍。
但其实以我的观察,这个时间目前已经缩短。
不过值得安慰的是:
人工智能目前还仅局限在特定的领域。
人脑,目前还是具有人工智能无法超越的优势。
天然“无边界”的神经思维网络,
注定是无法定义的变量。
还有更重要的是,人脑基于物理事实的情感表达。
美剧《西部世界》里其实探讨的也是这样的话题。
但是,我说的是但是。
如果某一天,人工智能全面发展,
当计算机拥有了自我进化思考与情感表达能力,
那标准量化就不再是问题,
剩下的问题,就是人类自己要思考的存亡问题。
好在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的三大定律。
只是在那个时候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改写?
谁知道呢。
文章还提出了一种思考:
任何的竞技游戏,本身也是一种文化,
需要以人为载体。
它能否在社会上获取关注,取决于两个维度。
一是它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,
对社会情绪的影响力度。
二是竞技本身所包含的技巧和观赏性。
我又再次想起了08年的北京奥运。
我常说,这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场竞赛。
特别是看了张艺谋花了两年打造的开幕式纪录片,
晚上再读到这篇文章,很多内在的连接不谋而合。
国家的进步,在竞技体育上的体现就是:
不再需要把振奋民心的重担压在少数竞技项目上,
而是更多的回到竞技本身,能获得多少的乐趣。
就像中国女排一样,朱婷开始作为技巧和观赏性的代表,
吸引全球各地球迷的关注,这本身也是国力的一部分。
好的文章,不仅可以中古论今,可以居安思危,
更可以提供不同的思考视角,串联生活中的认知。
很多碎片化的信息,有时候只需一篇好文的串联。
好文配好音乐,快哉。